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
最近有部电影叫做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》,虽然还没去看,但是看到电影名时,这个问题就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。
事实上,绝大多数人都活在他人的评价里,活在大众的标准里,活在焦虑里,包括曾经的自己。
在学生时期,我的关注点似乎只是在成绩分数上,人们对学生阶段的孩子的评价体系,建立在这个学生的成绩好坏上,有幸的是这块我还做的不错,所以很少受到负面评价,自然也不会过多思考这个问题。
初中学时期拿过全校第一,进了四川最好的高中,也很轻松的考进了冠以 985、211、C9 双一流各种标签的大学,但进入大学后,家里的意外,让我第一次让我去思考这一切的意义,那段时间是迷茫无助的,我不断的去反思,今天这一切我得到了什么,又失去了什么?
**如果意外突然来临,我的人生会不会有很多遗憾?**分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?我可以选择迎合这个标准,因为去个研究生文凭或者再继续读博对我来说都不是难事,但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?
对当时的自己来说,这个问题没有答案,但我只知道我不快乐,一个看似光鲜但实则是空洞的自己,像一个脆弱而孤独迷茫的小男孩。
大学也是我第一次去尝试去找寻自己的时期,至少我不后悔选择了计算机专业,因为我确实喜欢逻辑和解决复杂的问题,但一切需要更多的经历才能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更深入,去清楚的知道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。
进入社会后,我发现社会中的制造的焦虑比在学校里多的太多了,人们活的很辛苦,因为社会中对人的评价,就远远不止分数了。
人们可能会有容貌焦虑,看到别人的颜值而自卑;有身材焦虑,感觉身上多了些赘肉就烦恼不堪;有学历焦虑,知道身边的人学历比自己高,而感到低人一等;有工资焦虑,听说亲戚或同学工资比自己高,就直不起腰;有买车买房的焦虑,有结婚的焦虑,有孩子的焦虑… 事实上我也因为其中一个或多个问题有过焦虑,这些焦虑最终也让我不堪重负。
我发现曾经那个自信的自己,那个在学校里带着光环的自己消失了,我开始问自己,为什么我变成了这样?那个勇敢的,什么都不怕的自己,为什么不见了?
发现真相的过程是痛苦和漫长的。
读了《德米安》,我明白了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光明的一面,同样也有黑暗的地方,它们共同组成了这个世界,面对黑暗的方式不是盖起被子装作不存在,而是客观的接纳它,是勇敢的直视它,人性就是如此;
读了《伯恩斯情绪疗法》,我学着去挖掘深植脑海中错误的认知,识别我的错误情绪,我知道了一切负面情绪的根源源于不自信,自我价值感太低,解决负面情绪的根本途径,是自我认同;
读了《自卑与超越》,我明白了自卑是正常的一种心理,客观的差距总会造成心理状态的弱势,你被它击败,你会活在自卑里,你驾驭它,它会变成你向上的动力,不断超越自己;
读了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知道了人需要有勇气拒绝,有勇气面对分离,不能为了讨好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,你已经长大了,勇敢的说不,你也不会受伤了,因为你自己能保护好自己,做自己的大人;
看了《教父》,去直观的感受到了,一个自信、有原则,勇敢、镇定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、判断力的男人是什么样的。有些人需要咆哮才能让人胆颤,但麦克轻声微弱的一句话却强硬到令人心生畏惧。但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,因为他不能被理解,同时也不需要被别人理解,不必解释,寻求他人的认可,这也是大多数生活在痛苦中的人不能做到的。
慢慢的我也明白了,为什么曾经自己那么自信,现在却不自信了,因为以前我就活在别人的评价里,用好的成绩去作为自己的底气,告诉自己是个很厉害的人,但在进入社会后,会发现他人对你的评价远不止分数了,一下子就慌了,好像自己唯一的底气都没了。
人生不是轨道,而是旷野。
我明白了我是不能被世界上各种评价所定义的,我的价值来自于我自己对我自己的爱,对我这短短的一生的珍惜。我的人生只有一次,为什么活在各种定义里?况且大多数人的评价都是不客观的,甚至是扭曲和错误的,不必被他人的评价而影响,也不必因为你的拒绝而害怕别人受伤,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,你不必为他人买单。
相信自己,不需要寻求他的认可,做自己想做的事,做自己热爱的事。不必为各种标准而焦虑,它们无法定义我的人生,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,变成掌控自己人生的人,而不是被人流推着走。
努力向上,因为我本就是一个上进的人,努力健身,因为我自己喜欢变得更强壮,努力赚钱,因为我能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,这些我们生活中各种事的动机,都应该源于我们自身,而不是为别人的一句称赞,一句表扬。
像教父里的麦克一样,可能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,可能大多数人都选择随波逐流。但是即使这样,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?已经在我心里有了答案,我想活出不被外界定义的,属于我自己的、勇敢的人生。